近年,國務院下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由此,垃圾分類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重要的一項任務。專業人士介紹,國家垃圾管理與處理的發展態勢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城鄉統籌管理,從重視城市/城區垃圾處理轉為重視農村垃圾處理,這不僅僅針對垃圾管理,宏觀層面上是針對國民經濟;第二,區域統籌,從按行政區劃進行垃圾管理與處理轉向打破行政區劃界限,主要設施共建共享;第三,環衛一體化,從注重末端處理設施建設轉為注重收集、運輸與處理全過程處理及全體系建設;第四,經濟相對發達地區與大中城市垃圾處理從全量填埋/填埋為主過度為焚燒為主/綜合處理。專業人士表示,長期以來一直到現在為止,我們國家的垃圾處理仍是以填埋為主,占比約70%。近幾年,發達地區與大中城市的垃圾焚燒廠越來越多,原因在于焚燒廠的減容效果明顯,無害化效果好;第五,管理與處理對象從傳統生活垃圾擴展到以大件垃圾、餐飲垃圾、園林垃圾、裝修垃圾等為代表的“新興垃圾”;第六,垃圾管理與處理已從混合收運處理轉為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在上述若干變化態勢中,環衛企業都是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主體。
2012年以前,我國固廢工程建設多數以政府投資建設為主,同時適當吸引社會資本進駐。大多較大的固廢工程建設,掌握在地方政府設立的環保公司或水務公司手中,而民營企業參與度普遍較低。另一方面,由于固廢工程建設利潤穩定,使得大多數地方政府不愿放手所有權和經營權,導致我國固廢工程建設整體市場化程度偏低。
隨后,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鼓勵和椰島民間資本進入市政公用設施領域的實施意見》,意見中提出:鼓勵民間資本采取獨資、合資合作、資產收購等方式直接投資城鎮供氣、供熱、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等項目的建設和運營。2013年9月政府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意見中提出:"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制和運營機制改革"。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為民營企業進入固廢工程建設市場,提供了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有利于行業市場化程度的提升。
固體危廢處理項目通常投資規模較大,與土地價格、危廢處置規模有關,填埋處置和焚燒處置的萬噸投資大概在6000-8000萬元。加上建設周期長,成本回收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資金實力也成為制約企業進入的一個因素。
近年來在政策的大力推動下,我國固廢處理行業逐漸步入快速發展期,行業面臨良好的產業發展機會。而隨著固廢處理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國內優秀的固廢處理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企業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隨著國家對環保投入的重視,固廢處理工程項目的在全國各地的開工量也急劇增加,“十三五”期間,我國需要建設的固廢處理工程項目為600-700個,這為固廢處理工程領域創造了較大的市場需求空間,也對固廢處理分選技術有著更高的要求。
垃圾是否為放錯位置的資源?專家認為,生活垃圾具有雙重屬性,其基本/主要屬性為污染源,次要/隱性屬性為在一定程度和條件下的可再生資源。簡單片面地強調垃圾的資源性會將政府及公眾帶入誤區。
專家表示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將不同性狀、組分的生活垃圾分門別類地投放、收集、運輸直至處理處置,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活垃圾收運環節二次污染問題并有效控制末端處理(填埋、焚燒等)過程出現的污染問題;減少垃圾處理總量、降低處理難度;提高垃圾中可回收物的純度和數量。
從更高層次看,推進垃圾分類的過程是開展全民環境教育、培育環境意識/環境文化及紀律性/執行力的過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之一。
專家表示,安全、環保、衛生是我們做一切事務的一般要求,垃圾分類也是如此。其中,安全環保及衛生是根本要求,是垃圾分類收集的前提條件;經濟可行性和技術可行性是加速推廣垃圾分類收集的保證條件;而可操作性則是垃圾分類實施成敗的關鍵。
專家表示,選擇合理可行的分類方式,便于公眾投放和臨時儲存,獲得較廣泛的認同與配合,才具備實施分類收集的基礎條件。